长平之战大胜后,白起为何宁死不愿再带兵攻赵?

详情咨询 文章阅读

分享 热门表情包

原标题:长平之战大胜后,白起为何宁死不肯再带兵攻赵?

春秋战国时期,名将如夏夜繁星之多,他们带兵为本身的君主征伐,摸索着用兵之道和治军之道。长平之战的历史地位在当时及后世的地位都特别高,所带来影响深远。长平之战更将胜利一方的秦军主帅白起推向“杀神”称号,大败一方的赵国国力锐减。秦昭襄王命白起继续伐赵,灭亡赵国,白起却宁死不肯再带兵攻赵。这是为什么。

长平之战秦军先后斩杀和俘获赵军45万人,结束后白起本想乘胜追击,趁着赵国还没反应过来,无法再次大规模征兵,直接灭亡赵国。秦军兵分三路,一路是王龁率领进攻皮牢,一路是司马梗率军攻占太原,一路是白起围攻邯郸。赵国覆灭在即。

韩国和赵国息息相关,君臣惶恐不已,联合起来想了个对策:重金贿赂秦相应侯范雎,晓之以情、动之以理地劝说。范雎应允了,上书秦昭襄王。韩赵割地求和,我军疲惫急需休养。秦昭襄王听着有理,就答应下来。休战一事已成定局,白起又愤怒又无奈,只能退兵。从此范雎和白起将相失和(政见不合)。

几个月后,秦言而无信,再次发兵伐赵,以王陵为主将。当时白起刚好卧病在床,不便走动就没随军出征。此战并不顺利,秦昭襄王不气馁,只是认为兵力不足,就再发重兵征伐。结果导致损兵折将,士气一落千丈。恰生白起病好了,秦昭襄王再次征召其前来统军灭赵。

白起不肯意,说出了本身的理由:“邯郸乃易守难攻之地,还是他国腹地国都,就算我军攻下也是伤亡惨重。赵国各地军队和他国军队联手起来,里应外合,这不是会大败而归吗?所以不克不及攻赵。”秦王只能改派王陵,但是仍旧久攻不下,白起担心的情况发生:数十万楚军攻来,秦军一溃千里。

秦王大怒,强征白起前来统军,有病在身的白起进程缓慢,前线败亡消息不竭传来,范雎在一旁煽风点火,说白起的不合错误。秦昭襄王越想越气,就派出使者赐剑令白起自刎。白起领命,自杀了。长平之战结束后的短时间里,赵国的确空甲士,已无再次发动大规模战争的能力。但是赵国毕竟立国数百年,根基雄厚,人心在握。只要花一段时间,降低标准,就能再次拉起一支军队。

长平之战结束后的不到十年时间里,燕赵之战,赵将廉颇迎战燕军大胜而归。唇亡齿寒的道理,汉魏楚燕齐五国都懂,一时之间没反应过来,若是他们先作壁上观,等秦军损失惨重攻下邯郸后大举攻来,秦国哪抵挡的住。秦国本土空虚,弄不好还有亡国之威。

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:白起并不认为秦国已有吞灭赵国的国力,尤其是在赵国长平战败虚弱期一过,缓过劲来,亡国之危让赵人紧紧团结在了一起,秦灭赵已成吃力不讨好的面子活动。有人按照白起杀戮数十万士卒推断,白起也怕遭天谴,死于非命,遗祸子孙,所以秦昭襄王再次攻赵,白起当是最不合适的统帅人选。

这就是白起宁死不肯带兵攻赵的原因。“杀神”称号,看起来威风凛凛,背后的累累白骨、万千怨恨压在白起一人身上。返回主页,查看更多

顶起
'); })();